文化宣傳
依法治國,是黨領(lǐng)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體現(xiàn)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幾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關(guān)于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不斷走向成熟,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sh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ch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的法治思想是全黨智慧的結(jié)晶,這一思想...
劉照如,生于1963年,山東省定陶縣人,現(xiàn)居濟南,任《當代小說》雜志社副主編。1982年畢業(yè)于菏澤學院中文系,1987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至今約90萬字。主要從事中短篇小說寫作,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青年文學》《山花》《天涯》《北京文學》等雜...
提及“赤壁”,人們大都會想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與磅礴。而導演吳宇森在電影《赤壁》(下)中用當代人的思維對“赤壁”做了新的詮釋。影片《赤壁》(下)集中反映的主題為“施仁道者得天下”,這與“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
西昌學院彝文系在二十年來的辦學歷程中,堅持以生為本、以師強系的方針,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注重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立足地方特色,秉承民族傳統(tǒng),構(gòu)建鞏固彝族母語、強化彝漢雙語、拓展彝英漢三語的教學理論與實踐。以開發(fā)姿態(tài)、開明...
噫吁嚱,危乎危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天柱折,震巴蜀。地維絕,陷汶川。大地荒唐震,寰宇皆驚戰(zhàn)!山不再,河倒懸,星月墜,天地暗。音信皆無交通塞,欲濟欲救無舟船。何曾見此恐怖景,山傾地裂石塞川!江水倒流,生靈涂炭。十萬火急,萬萬火急!憐我兄弟父母陷苦海,悲我父母子侄埋深淵。蠶叢魚鳧無計施,子規(guī)猿猱心意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之難,難于...
御簾,一個群峰迭秀、風光綺麗的小山村,透著一股靈氣,一種神秘,靜靜地深藏在水秀山青的明溪縣夏陽鄉(xiāng)一隅。一條古驛道從山村中央穿過,像歷史老人拽著層層歲月的煙云,從這里走過。有古戰(zhàn)場的金戈鐵馬,在耳畔轟響,陣陣震撼著山川大地。有迷人的故事,將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浸染。那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段印記:游牧民族的杰出人物成吉思汗率草原鐵騎席卷大...
指尖美甲號稱是女人呵護的“第二張臉”,愛美一族對于美甲的熱心程度不下于美容。近日,浙江省70余名美甲行業(yè)的頂尖高手匯聚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藝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參加2009年中國國際美甲藝術(shù)邀請賽浙江賽區(qū)的比賽,為觀眾現(xiàn)場表演起了“指尖上的舞蹈”...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舉世震動的災難突降中國西南大地。伴隨著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的逝去,這個日子被染成了凝重的黑色,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這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災難,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損害,作為重災區(qū)的學校,受災情況尤其嚴重,但在這次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教師們的行為彰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譜寫了崇高的師德篇章。我們不會...
人間五月,枝繁葉茂的季節(jié),花開枝椏,鳥鳴其間,原本充滿希望,充滿愛意,一片平和,一脈安定。5月12日原本是每年中的一個平凡的日子,但因為那場災難,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因為那些感動,那些溫暖,那些淚水,那些笑容,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面,那些彰顯人性的光輝和精神。沒有什么可以把人輕易打動,除了真實;沒有什么能夠讓人淚流滿面,除了那些感同身受的境...
歲月悄然,像水一樣無聲漫過,悠然流去,人生中許多瑣碎小事都一一被沖刷掉了,卻難以沖走深埋在心底的記憶。那刻骨銘心的記憶,仿佛依傍在河床邊的峭石,無論風雨怎樣侵蝕,年代愈久,留下的印記就愈發(fā)顯其光澤。老家的院子里,有一幅石磨,它靜靜地躺在西墻角一...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正常教學秩序的直接的維護者、高校校園文化建設(shè)的直接組織者、高校校風學風建設(shè)的直接實施者以及大學精神直接營造者和傳播者。加強輔導員作風建設(shè),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綜合素質(zhì)是高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建設(shè)和諧校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作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2004年中...
如若不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老語言”而且是教師,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文革”前北語除了“八大員”,還有“三大先生”,即王還先生、傅惟慈先生、李培元先生。當時,老師們見了他們?nèi)?,都以“先生”相稱;由于被稱作“先生”的只有他們?nèi)?,所以是“三大先生”,既表示他們當時年齡比其他老師都大,———雖然他們并不老,最長的王先生,也不到50歲——...
通往巍巍大別山的橋梁(二)——上海“文藝學習會”略記老校友顧敏顧刃這年(1946年)2月,《孤寂的人》在“新園地”副刊上分期刊登。隨后,有兩位署名“夏山”、“花涌”的青年以書信形式在“新園地”上發(fā)表了《讀〈孤寂的人〉后》。從此,我們結(jié)識了幾位新朋友,大家常歡聚在一起,沒有寂寞,沒有苦悶。這其中有失業(yè)卻性情直爽、樂觀的花涌;有在絲綢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