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解讀曾國藩


  毛澤東主席曾經(jīng)說, “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文正公曾國藩,清末士大夫,咸豐年間領(lǐng)兵部侍郎銜。時天下風起云涌,太平天國起義如燎原之勢,席卷華夏大地。曾國藩組建湘軍,鏖戰(zhàn)十余載,剪滅太平軍,克復江陵。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毙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成為封建社會士大夫孜孜不倦、克己復禮、修身養(yǎng)性的楷模。近現(xiàn)代的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其贊譽有加,世人稱之為 “至賢”。
  透過一百五十多年被歷史塵封的歲月,我試圖看清楚一個真實的曾國藩,他跪在莊嚴肅穆的北京城金鑾殿上,頭頂頂戴花翎,用堅毅剛直的口吻向大清咸豐皇帝宣誓 “臣必效犬馬之力,剿滅長毛,以報皇恩”。他站在出師的高臺上,犀利的眼睛里透出狼一樣陰冷的光,砍斷桌案喝道, “如有退后一步者,有同此案?!彼葠鄣負崦虻乖谏砼缘淖优?,諄諄教誨,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子女清心寡欲、求知向上的秉性。曾國藩,一個大智若愚的儒生,喜怒不形于色,為官清正無私,為將胸懷韜略,為父兄更是一絲不茍。就是這樣被人稱之為至德的人,在湖南和江西整頓吏治時,揚言寧可濫殺、不可誤縱,因草菅人命,被人稱為 “曾剃頭”。攻破安慶城和南京城時縱兵屠戮,天津教案時委曲求全屈服于外敵,曾國藩成為中國近代頗具爭議的人。關(guān)于他的爭論世人各執(zhí)一詞。我心中的曾國藩,是一個有心機、有權(quán)謀的人,他看得清儒家倫理道德的本質(zhì)乃至整個社會歷史變遷的本質(zhì)。
  曾國藩是一個有大胸襟、大智謀的人。他懂得權(quán)衡利弊,甚至不惜違逆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因為他知道歷史本質(zhì)的規(guī)律,無論是前五百年,還是后五百年,永遠是一個反復循環(huán)而又向前推進、曲折中緩緩向前的過程,而他處于歷史長河前進過程中往回打轉(zhuǎn)的那一段時期,正如一百多年后的黃仁宇先生所說的, “衣著可以變,社會面貌可以變,本質(zhì)的東西永遠不會變。”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山河破碎的時代,是每個王朝行將就木的最后一個時期。同太平天國的十年鏖戰(zhàn),成就了曾國藩的曠世奇功,也給他帶來了嗜血殺戮的惡名。
  回想童年看電視劇時,幼稚的孩童總會問父母,電視劇里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啊。那時候聽多了童話里王子和巫婆的故事,總是認為世上只有好人和壞人。小時候,我就知道洪秀全和石達開、李秀成,他們是頂天立地、敢于沖破腐朽王朝桎梏的英雄。那時候認為,和英雄對決的,肯定就是惡魔。孩提時代對這個世界的幼稚理解,想不通很多弱肉強食的社會生存準則,很多看起來似乎不可理喻、缺乏公斷的社會現(xiàn)象。那時候幼稚地以為,是非對錯都有一個界限,一個可以丈量的基石,一個公允的判決,一個人人捍衛(wèi)的信念。
  原來,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是非對錯都能條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是與非。曾國藩所捍衛(wèi)的,是一個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和一個階級的秩序。他認為,主流的儒家倫理,本質(zhì)在于教化百姓安于受統(tǒng)治,甚至是理所當然地被強權(quán)壓制。而太平天國是摧殘中國倫理的災難,是必須予以消滅的。于是那些不甘心被奴役、奮起抗爭的英雄,注定成為曾國藩治國平天下理想的踏腳石,以至于被殘殺殆盡。
  曾國藩是個眼光深遠的人,他不會因為群情激奮而妄下解決事端的方案,因為他目光如炬,看到的是更深遠的利害關(guān)系,而并非表面的是非功過。在安徽戰(zhàn)場,曾國藩的湘軍同清朝的綠營發(fā)生械斗,曾國藩并非因為綠營挑起事端而根據(jù)公理解決爭端,而是重辦自己所統(tǒng)轄的湘軍,緩和矛盾,最終爭取了攻克金陵城的時機,使清朝軍隊不至于因內(nèi)訌而錯失良機。我年幼時總是不能理解權(quán)謀的做法,對很多人的處理方式感覺有違公理。記得大一剛來大學時,參加學院舉辦的辯論賽,對方在總結(jié)陳詞時用傲慢的語氣凌辱我,當時年少氣盛,受不得別人惡語相向,就當即反駁她,引起全場一片嘩然。事后,辯論隊的學長學姐們把我拉進黑名單,認為諸如這樣的選手決不能進入辨隊。那時候,我對這個世界的是非公理產(chǎn)生了懷疑,為什么明明是對方有錯在先,學長們非但對我的尊嚴受辱視若無睹,還很推崇對方的做法。在大學的三年生活讓我對很多事情漸漸失去了銳意進取的激情,同時卻對當年一些自以為是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觀。某一天晚上,辨隊學姐的一席話讓我對往事有了清醒的認識。她說,辯論隊是一個集體,注重的是團結(jié)的力量。也許我個人的尊嚴受辱,但是出于團隊的榮譽,應該以大局為重,而不是計較一時的是非對錯。那時候,我突然想起了曾國藩,在軍隊里面的派系出現(xiàn)內(nèi)訌時,曾國藩出來善后,決不會根據(jù)孰是孰非而確定事情的解決方案,因為軍隊的戰(zhàn)斗力是第一位,其他的都可以犧牲,也必須犧牲。
  其實很多的是非對錯永遠不會有結(jié)論,而一個堅韌的人需要做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看到更深邃、更本質(zhì)的利害關(guān)系。天津教案時屈辱于外國,卑躬妥協(xié),飽受國人唾棄,曾國藩于日記中凄慘寫道: “壽者多辱,久憂不死,何苦也?”抑或是為了保全國家不再狼煙四起,敵國興師問罪,抑或是貪圖一己家族之高官厚祿,曾國藩犧牲天津民眾的生命,解決了事端。
  透過一百多年的崢嶸歲月,我看到的是一個隱忍、堅韌,既有狼一樣殘忍血性,又兼?zhèn)洳W大儒海納百川胸襟的曾文正公。他的睿智和洞明,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