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 年我校機械系 同學在長辛店工廠 實習

測量實習
北京交通大學的前身-鐵路管理傳習所是按照近代教育制度建立起來的,其宗旨不同于科舉教育培養(yǎng)從政人才,入校學習不是為了“學而優(yōu)則仕”,而是培養(yǎng)具有科學知識的實業(yè)人才。因此,學校從一創(chuàng)建,就很注重學生社會實踐,強調實踐教學。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時就培養(yǎng)起實際操作能力,學校盡最大的努力,為教學創(chuàng)造最好的條件。早在郵電班時期,寒假期間,交通部派全班學生到張家口無線電局實習并參加該局新進口的第一部5千瓦瞬火花式長波無線電發(fā)報機的驗收工作。1917年在校內還建立了無線電臺,1920年建成了具有較大規(guī)模的電臺試驗實習室,有線、無線收發(fā)實習室,電話實習室等,以供學生實習之用,這樣的設備在當時國內學校中是少有的。
1921年9月10日,交通大學校長葉恭綽在本校開學典禮的“訓詞”中對學與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進行闡釋,強調學以致用,讓學生懂得:學,是為了用。由此,漸漸形成了“知行”校訓。
對于“行”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當時學校的教學安排中有平時的參觀實習、暑期實習、畢業(yè)實習。如組織學生在京張線南口站進行鐵路實習,在西山進行測量教學實習,在濟南機廠電機房開展機械實習。學校制訂的實習規(guī)則和紀律也很嚴格,實習不合格不能畢業(yè)。
抗戰(zhàn)期間,學校移遷平越,在那樣惡劣的戰(zhàn)亂環(huán)境下,學校的暑期實習仍照常進行,從未中斷。當時,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題目均是結合當時鐵路運輸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如:“平綏鐵路的客貨運輸問題”“隴海鐵路的運價問題”“南潯鐵路的財政問題”“鐵路負責運輸問題”“南滿鐵路財政之研究”等。
在暑期實習時,學校還要求學生作社會調查。如對某一個城市的商業(yè)情況、物價情況、人口情況、房租情況、教育情況等分別進行調查,有統(tǒng)計、有分析,寫出調查報告。學生對社會調查非常認真,效果很好。另外,學校還經常從現(xiàn)場請人來校作學術報告,內容都是當時鐵路存在的實際問題,如“統(tǒng)一鐵路會計問題”、“統(tǒng)一車輛標準問題”等,這對學生知識的增長頗有幫助。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隸屬于鐵道部。鐵道部高度重視學生的生產實習,積極為學校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生產實習。北京剛剛解放不久,全校各系學生暑假就被安排去哈爾濱鐵路局實習,實習結束后又去大連參觀,而且均由當時的鐵道部部長滕代遠下達部令,派鐵路專車運送前往。
當時,北京鐵道學院的學生,盡管所學專業(yè)各不相同,但他們有個共同的專業(yè)基礎課,那就是鐵路的機車、車輛、線路和通信等技術設備課。當時,學校為了加強實踐性教學,積極采用現(xiàn)場教學和直觀教學等方式,從1951年開始,籌建運輸設備教學館,館內珍藏有大量的鐵路運輸設備的實物、模型、照片和各種教具,所展出的設備既全面又先進,凡是鐵路上實際運用的設備,教學館里都有,不僅有過去使用過的,還有正在使用的現(xiàn)代化設備。一些具有珍藏價值的實物和模型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都是見證鐵路發(fā)展的寶貴資產和文物。在運輸設備教學館內開展教學,學生對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可能會接觸的鐵路運輸設備有了直接的觀察與了解,對設備的外型、構造、動作原理有了真切、初步的認識,為深入學習有關技術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
學校還組織學生進行“現(xiàn)場教學”。鐵道部對“現(xiàn)場教學”很重視,以鐵道部令的形式將學生生產實習和畢業(yè)實習計劃下達到各鐵路局執(zhí)行。除金工實習以外,所有實習都要到鐵路現(xiàn)場進行,通過這些措施來克服學生課堂學習與實際相脫節(jié)的問題。此外,同學們參加實際生產勞動,還學到了一些最新的制造工藝技術。如當時的電機系同學們在師傅的幫助下組裝了一臺650牽引電動機,這在當時是一種尖端產品,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20世紀60年代,北京鐵道學院適應形勢的需要,為加強實踐教學,還設立了“半工半讀試點班”,探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道路。
半工半讀班的學制為五年,勞動時間和教學時間分別占總學習周數的45%和55%。具體來說,兩頭在學校集中學習,中間在車站進行半工半讀。為了促進專業(yè)知識學習,學生勞動工種被限定為扳道員、制動員、車號員、貨運員、貨運檢查員、車站助理值班員6個工種。1965年3月15日,運輸系1964級的61名學生和校系有關的教職工12人到達豐臺車站,半工半讀班正式開學,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半工半讀試點班尚未結束也未進行總結就被迫撤銷停辦。
雖然半工半讀班未能按計劃辦完,但學生們通過勞動鍛煉,對基本生產知識有了扎實的掌握,同時提高了基層工種的動手能力,在思想政治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鍛煉。
進入新時期,學校的實踐教學方式更為豐富多彩,研究制訂了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對實踐教學進行了重新設計,其主要特點是:
設置了必修和選修兩類實踐課,提高了選修課的學時比例。
使課內實踐教育與課外實踐教育相結合,注重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統(tǒng)籌安排、交叉、融合與互補,規(guī)定參加社會實踐、學科競賽、證書認證和社會活動的成果,可獲取相應學分。
加強實踐能力培養(yǎng)。如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模擬法庭演練,使同學們體驗了法庭的嚴肅,增強了法律意識;如外語應用能力,課內重點加強口語及寫作能力培養(yǎng),課外設置豐富多彩的英語角、英語原著讀書報告、英語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會等活動;又如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分學期內實踐活動和假期實踐活動兩部分。以“三下鄉(xiāng)”等活動形式,組織廣大學生深入社區(qū)、農村、工廠、企業(yè),服務社會,了解社會,更好地實現(xiàn)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深度結合。
圍繞新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學校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學校從“九五”開始每年投入200萬元用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與實踐;從“十五”開始每年投入1000萬元教學基本建設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專業(yè)綜合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室建設軟項目研究。
近年來,學校破除按照課程設置實驗室的傳統(tǒng)格局,將全校傳統(tǒng)實驗室進行重新整合、改造和新建,按學科大類專業(yè)進行結構調整和布局優(yōu)化,形成了以公共基礎性實驗室和學科專業(yè)綜合實驗室(中心)為基礎的校院兩級實踐教學平臺,其中包括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學物理和電工電子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的實驗室和教學基地,都是向學生開放的。
學校非常注重加強與地方、企業(yè)的合作共建,進一步拓寬校外實踐渠道,開展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試點,確保學生專業(yè)實習和畢業(yè)實習的時間和質量。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學校就與28個鐵路企業(yè)簽訂了協(xié)議,共建融生產勞動、專業(yè)實習與思想教育于一體的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聘請了現(xiàn)場70位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兼職教師。近年來,學校在上百家企業(yè)、地方建立實習基地,將學生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與畢業(yè)生就業(yè)基地建設相結合。同時積極推動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建設,在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鐵道部信息中心、中國北車集團公司大連電力牽引技術研發(fā)中心、北京城建研究院等30多家企業(yè)建立了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探索形成產學研深度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造條件讓研究生真正深入企業(yè)內部,投身一線崗位,直接參與企業(yè)技術改造與研究,提高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學校特別倡導“真刀真槍搞設計”,要求畢業(yè)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科研項目、社會經濟、生產實際和實驗室建設等實際任務。許多學生的優(yōu)秀論文都是結合科研項目完成,如土木工程專業(yè)2002級畢業(yè)生龍生福同學完成的《青藏鐵路凍土路基邊坡防護設計》,為青藏鐵路凍土區(qū)路基邊坡的防護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為今后青藏高原區(qū)交通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