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生活在北京


  2009年3月,我乘坐飛機第一次來到北京。北京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經(jīng)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我才適應(yīng),首先,我不習慣它的氣候,因為我從小生活在熱帶地區(qū),那里的氣侯常年炎熱濕潤。來到北京,迎接我的卻是呼呼刮著的小北風和干燥的空氣,真不爽。
  在北京不愁找不到地方吃飯,北京的餐館多,中國人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話不錯,北京的餐館匯集了全中國的名菜,什么“成都小吃”啊、“川菜館”啊、“湘菜館”啊、“山西面館”啊,數(shù)都數(shù)不清。北京飯館,不管是什么菜,都擱很多油,油汪汪的,看著挺嚇人的,會發(fā)胖??;這里的師傅生怕你吃不飽,把菜盛得滿滿的,讓你吃都吃不完。
  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很規(guī)整,方方正正、線條分明像個棋盤。與之相比,曼谷就不同了,曼谷依著湄南河的流向而建,其間縱橫交錯著幾條小河,整個城市被分成了好幾部分。北京城街道寬闊,市容整潔。而我們的曼谷呢,顯得有點臟亂,小吃攤擠滿了大街小巷,舊樓房擠在新樓房之間,像個缺少照顧的野孩子。
  2008年,北京城經(jīng)歷了奧運的洗禮,更顯得欣欣向榮,充滿生機,這里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淘金者,他們每天從早到晚在這方土地上奔波。早上六點還不到,城市就醒來了,夜班的出租車司機拉完最后一趟客人,正準備收工;衛(wèi)生清潔工們開始清理街道;小商販們已經(jīng)在集貿(mào)市場為大家準備了新鮮的蔬菜……八點一到,城市的主干道迎來了最繁忙的時刻,喇叭在鳴、行人在穿梭、汽車在堵車———當然,不管在哪里,只要是大城市幾乎沒有不塞車的。曼谷的塞車情況更嚴重,有時候堵車堵得慢性子的泰國人也失掉了風度,但還是那么多人向往大城市的生活。
  北京的地鐵里,幾乎趟趟滿員,上面有各色人等,座位上那個小職員趁著坐車的檔兒打個盹兒,補充一下睡眠;那個學生模樣的女孩子,把書放在腿上在專心地復習功課;那個西方的年輕人,背著個大書包,塞著耳麥……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世界認識到中國潛在的價值,最近幾年來在世界上興起了一股“漢語熱”,因此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現(xiàn)了成群結(jié)隊的“外國學民”,他們像我一樣把學習漢語作為對未來的一種投資。
  現(xiàn)在的北京城,已經(jīng)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了,外地人甚至比本地人多,所以無可避免的,北京原來一些傳統(tǒng)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著變化,比如現(xiàn)在一口京味兒的“京片子”少了,四合院也在舊城改造中漸漸消失,京劇也沒過去那么多人看了,泡茶館的人也減少了,“京味”正在慢慢散去。世界正在變得一樣,這是件好事也是件壞事。曼谷和北京變得一樣了,那世界不就沒什么新鮮東西了么?
  我真希望,北京既是世界的國際化的新北京,也是中國的歷史的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