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如先生自述(九)
辭別北大
在北師大當資料員奠定史料基礎,在北大哲學系進修奠定理論基礎,這就為我開展研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確定畢業(yè)論文之前一年,我已利用北大圖書館的條件,把北師大中國革命史資料室沒有的五四時期的期刊翻過一遍。確定研究李大釗的思想之后,首先是集中精力搜集李大釗的著作。當時,能夠參考的李大釗的著作目錄,一個是1951年2月3日劉弄潮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的《李大釗著述目錄試編》,共一百多篇;一個是同年5月24日上?!洞蠊珗蟆飞习l(fā)表的蔡尚思的李大釗著述的分類編目,共二百多篇。我在北師大中國革命史資料室工作時,劉弄潮曾去看過《少年中國》,所以就認識了。經他指點,我到中共北京市委檔案室借來李樂光生前所存李大釗著作的抄件三百多篇,全部抄下,并用能夠找到的原件校對。在此基礎上,我又從報刊上發(fā)現一些李大釗的著作。隨后,我結合五四運動前后到整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認真研讀李大釗的著作,列出寫作大綱。經過半年的時間,寫出了畢業(yè)論文。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系指定的論文指導老師石俊①給了我很大幫助。雖然他沒有專門研究過李大釗,但對中國近代思想史還是比較熟悉的。所以,在思想、歷史的大背景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給我許多有益的指點,并且為我聯系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小冊子。
到1956年上半年,我的畢業(yè)論文寫出來了,臨畢業(yè)前進行了答辯。原來,寫論文時說是要給副博士(即碩士)學位,口號是“向副博士進軍”,后來毛澤東不讓搞學位制度,也就吹了。這樣,進行答辯,只是通過或不通過,與學位沒有關系。但是,答辯過程卻是非常莊嚴的,那個陣勢比現在博士、碩士答辯大多了。屋子里坐北朝南放一長桌,鋪著白布,桌上放的茶壺茶碗都有講究。壺嘴、壺把、碗把所朝方向,都由蘇聯專家規(guī)定。長桌對面放幾排椅子,坐著聽答辯的學生。長桌的左邊放一個小桌,是答辯人的位置。長桌中間坐著蘇聯專家薩坡什尼柯夫,兩邊分別坐著馮友蘭、金岳霖、鄭昕、任華、張岱年、任繼愈、石俊、汪子嵩。做我們班輔導員工作的黃楠森也在場。答辯時,氣氛很緊張,有的人所寫論文是關于哲學基本理論的或與現實聯系密切的,往往被問很多問題,有的還不太好回答。各位答辯委員對我的論文內容比較生疏,所以提不出什么問題。馮友蘭提了兩個問題,對我來說太容易回答了。于是,我的答辯很快就通過了。
1957年3月,我的畢業(yè)論文《李大釗同志革命思想的發(fā)展》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對這本小冊子應該怎樣評價呢?應該說,它是國內外研究李大釗革命思想的第一本書,而且直到1979年《李大釗傳》出版之前也只有這一本書。因此,它是一本開拓性的著作。不管如何,小冊子的出版,是我從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中在各方面下功夫研究歷史取得的初步成果,為我以后的研究開了個好頭。
我入大學時已是團員,而且是班上僅有的六個團員之一。那時,團員的事是很多的,因為碰到的運動多。從1950年9月入學到1952年9月師大與輔仁合并之前,碰到的運動有: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土地改革運動,抗美援朝運動,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三反”、“五反”運動。這些運動在我們班上要做的工作,有多有少。像土地改革運動,一二年級學生不到農村參加,只是對班上的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同學做些思想工作。記得,全校在大禮堂開逮捕反革命分子大會,我去做保衛(wèi)工作;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主要是系里老師的事,我也被分工去做一位女老師的思想工作。
當時,北師大只有黨總支,我們屬歷史系、中文系、外文系、音樂系、美術系、體育系的聯合支部管,支部書記是闕雄飛,組織委員謝秀忱。他們倆人是我的入黨介紹人,經常與我聯系的是謝秀忱。討論我入黨的發(fā)展會是在1953年初,即我上三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末。由于我與同學聯系少,群眾關系不密切,挨了一頓批,結果沒通過。
1953年7月初,這時我已工作了五個月之后,重新回到原支部討論,這次順利通過??傊Ы涍^談話、討論、投票,于7月23日批準我為預備黨員。1954年7月,我在北大哲學系進修時轉為正式黨員。在北大,因為是進修,所以除去參加組織生活,就沒有更多的政治性活動。只是在肅反運動中,我被指派參加了一段某位老教授的專案組,現在已記不清都做些什么事了。
這之后,雖然經過多次運動,雖然自己對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并不都是恰當的,對錯誤的路線、方針、政策并不都是清楚的,雖然在自己做的具體工作中有過不少失誤,雖然也受過不應該有的“批判”,但我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我以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盡力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做貢獻。
大概因為我研究李大釗有了初步成果,也因為北大哲學系沒有搞現代哲學史的人,所以就想把我留下。馮友蘭兩次把我叫到家里談話,動員我留在北大。他對我說,你學得不錯,系里缺少搞近現代思想史的教師,留下來會有發(fā)展的機會。但我不愿意,一是我還打算繼續(xù)回去搞革命史的研究,不想搞哲學;二是我對北大有自己的看法,覺得還是回北師大心里踏實。兩次我都婉言拒絕,并表達前輩對我關心的謝意。我沒有留在北大,真是萬幸,不然碰到反右派,一鳴放,肯定會“攻擊”蘇聯專家,說話又損,準成右派。這回,算蒙對了,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去了馮友蘭家兩次,讓我大開眼界,一看,房子真大,客廳里四周全是書柜,放滿了線裝書。我羨慕極了,就想,一定要當這樣有名氣的教授,一定把藏書擺滿了屋子。可惜,這只是幻想,到現在也沒達到。
①石俊,1916年生于湖南零陵縣,1934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留校。1948年,石俊在武漢大學任副教授,1952年調回北大哲學系,1963年晉升教授,1955年調入人民大學哲學系。前幾年,他已去世。著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講授提綱》、《石俊文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