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神禾原東北側有杜曲,自西漢以來是杜氏的聚居地。西晉時,這里出了位文武全才的人物杜預。古人說:最高的是圣人立德,其次是立言,再次是立功。他說:“立德不可企及,立功立言可以達到?!逼浜蠊涣⒘舜蠊Γ⒅鴷鱾骱笫?。司馬昭掌權時,杜預因娶他的妹妹高陸公主而成為駙馬。逐漸受到重用。晉武帝泰始年間,杜預升至河南尹(相當于首都市長),他在施政和文教方面注意京城的形象,為全國做表率。
杜預多才有謀略,匈奴侵犯隴右 (即西北一帶),安西將軍石鑒討伐。當時敵人很強盛,杜預認為立即作戰(zhàn)不能取勝,應明年春天再戰(zhàn)。石鑒不聽,將杜預囚進木籠車送京城洛陽治罪。石鑒派兵出擊,被敵人打得大敗。于是朝廷采取杜預的策略。
匈奴劉猛舉兵發(fā)動叛變,山西一帶形式緊張。杜預提出了50條可行的措施,“內(nèi)以利國,外以救邊”。全被皇帝采納,認為良策。
在晉武帝時已統(tǒng)治黃河流域,早已統(tǒng)一了蜀國,只是長江中下游的吳國還在分裂。司馬炎想滅吳,統(tǒng)一全國。朝中大臣多持反對意見,認為東吳國勢強盛,只有杜預等三人贊成晉武帝的意見。羊祜帶重兵鎮(zhèn)守南陽。他病重時舉薦杜預接替自己。羊祜死,晉武帝即命杜預為征南大將軍,鎮(zhèn)守南陽,加緊了滅吳的準備。杜預選了精銳士卒,突襲吳國西部邊防要塞西陵(今宜昌),大破敵軍。他將俘虜?shù)能娛克突貐菄?,離間吳國君與邊將的關系,使吳主孫皓撤換了鎮(zhèn)守西陵的名將張政。更換將領給西晉帶來了進攻的機會。
杜預認為滅吳時機成熟。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杜預出兵,先殲滅了荊州以西的敵軍,然后包圍了江陵(荊州)。吳將伍延用假投降來拖延時間。杜預識破,一舉攻克。拿下荊州后,吳國湖南湖北及嶺南一帶望風投降。杜預準備誓師沿長江東下,當時正值酷暑,北方軍隊容易生疫疾。有人勸他等到冬天再進攻。他說:“過去樂毅憑濟西一戰(zhàn)并吞強大的齊國,現(xiàn)在我軍士氣旺盛,應當一舉滅吳”。于是揮師東下到建業(yè)城,吳主孫皓一看大勢已去,就投降了。這樣,西晉就統(tǒng)一了全國。
杜預功高蓋世,被封為當時縣侯,食邑9600戶。其兒子也封亭侯,食邑千戶。他不光有赫赫武功,在歷法、法律、農(nóng)田水利、水路交通、經(jīng)籍研究等方面都很有建樹。
西晉沿用的歷法,因時代久遠,已與日月天象很不符合,杜預長期研究校驗,制定了《二元乾度歷》,取代舊歷,立法就準確了。
晉武帝想制定一部適合當朝情況的法律,召集杜預等人去做。杜預就在漢朝法律和曹魏法律的基礎上,去掉不適合的律條,留下可行的律條,撰修成《晉律》20篇。他又著《晉律注釋》21卷。因而他又是一位法律學家。
杜預在南陽大修水利,引用湍水與淯水灌溉農(nóng)田,可灌4萬畝土地,制定了用水制度。公私兩利,當?shù)匕傩召囈陨?。百姓尊稱他為“杜父”,以表示感恩之情。
但統(tǒng)一后,長江和漢水雖能全線通航,卻由于兩條水路都非常曲折,致使航程太長,異常不便。杜預利用長江與漢水之間的夏水,修運河,南通巴陵(湖南岳陽),北通楊口(湖北潛江北),聯(lián)通了兩條大江。這樣一來,既可以快捷地連通湖南與湖北一帶的水上運輸,還可以泄洪。這一帶的人民歌頌杜預:“后世無叛由杜翁,熟識智名與勇功!”意思是說,由于生活方便了,又佩服杜預的智勇,剛統(tǒng)一的荊州地區(qū)不會再叛變。
杜預平吳統(tǒng)一以后,潛心研究學問。他很喜歡研究《左傳》,自稱有《春秋左氏傳》癖。他撰寫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這是流傳到今天最早的一種《左傳》注釋本。另外還有 《釋例》、《盟會圖》、《春秋長歷》、《女記讃》等。他的學問自成一家之言。
杜預的聰明才智與軍事謀略,在當時就被世人所稱道,稱頌他為“杜武庫”。杜預死后,又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在國家“三公”的高級別上。南北朝到隋唐,人們都稱贊他的文武才能。到了盛唐時代杜預的第十三代死孫,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雖是出生在河南鞏縣(今鞏義縣),他非常崇拜先祖杜預,而杜預是京兆郡杜陵縣人,也因而自稱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自認為是杜陵樊川人,并在這里結廬而居,可見杜預的影響。